我精铸工艺装备制造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包括制模、制壳、熔炼、精整及其他后工艺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同时包括厂房设施在内,从设计到生产流程的环境保护的手段还难以消除危害源。这在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普遍存在。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原材料丰富,在产品价格上占有较大的优势,只要将产品质量提高,在国际上仍有很大的竞争力。同时,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机械行业向精密化、小型化发展,以及建筑行业陆续出台的一些法规和地方法规,用铸铜和不锈钢铸件代替铸铁管件,为精密铸造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同时,中国民营精密铸造业的加盟和迅猛发展,为中国精密铸造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已经成为国家精密铸造业最强劲、也是最现实的竞争对手。
铸造是现代机械制造工业的基础工艺之一,因此铸造业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实力。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铸造机械大国之一,在铸造机械制造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作为装备制造业基础的铸造行业,由于消耗的原材料以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主,能耗高、治理污染投入大、人工成本高,在这轮金融危机中铸造行业成为了重灾区。
一、铸造装备的应用情况
1. 造型设备
采用自动造型生产线用于铸造生产,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可改善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近几年来,自动造型生产线增加较快,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采用自动造型生产线的企业不再仅限于大型骨干铸造企业。例如,在河南西峡的两个铸造厂,都分别拥有4~5条自动造型生产线。过去用土法生产的乡镇企业改造成采用自动造型生产线的铸造厂已不鲜见,而是有一批企业了。现在,虽然沿海地区的江苏、山东、辽宁等省的铸造产业仍占较大的比重,但中西部地区也已有相当多的企业采用了自动造型生产线;其次,国产的自动造生产线已开始可以稳定地供应装备铸造企业了,在国内生产水平分型自动造型线的己有四五个制造厂。但在全部自动生产线中国产的仍然是少数,且低档次的较多;第三,自动造型生产线已经不少了,但能按照生产线设计能力充分发挥作用的铸造企业还是少数,既存在还不能充分掌握运用自动造型生产线的问题,也有其他工序不能与生产线的能力和节拍有效匹配的问题。
面对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机械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高速提升,中国(这里只讲大陆的情况,不包括台湾和港澳地区)铸造业当清醒认识自己的历史重任和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大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管理的最新成果,认清“只有实现高新技术化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道理,把握现代铸造技术的发展趋势,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现实又高瞻远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铸造业的累累硕果来奠定中国现代工业文明进程的坚实基础。
内容摘要:3月15日上午,2010年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会上中国铸造协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立波向与会新闻媒体通报了我国铸造行业的现状。
面对全球信息、技术空前高速发展,机械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高速提升,中国铸造业当清醒认识自己的历史重任和与发达国家的现实差距,大胆利用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认清“只有实现高新技术化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道理,机智地把握现代铸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理智地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明智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现实又高瞻远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铸造业的累累硕果来奠定中国现代工业文明进程的坚实基础。1.发达国家铸造技术发展现状发达国家总体上铸造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环境污染少、原辅材料已形成商品化系列化供应,如在欧洲已建立跨国服务系统。生产普遍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计算机控制、机器人操作)。2.我国铸造技术发展现状国内铸造生产技术水平高的仅限于少数骨干企业,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铸件质量低,材料、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劳动条件恶劣,污染严重。我国铸造领域的学术研究并不落后,很多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少。3.我国铸造技术发展趋势研制耐磨、耐蚀、耐热特种合金新材料;开发铸造合金钢新品种(如含氮不锈钢等性能价格比高的铸钢材料),提高材质性能、利用率、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开发优质铝合金材料,特别是铝基复合材料。研究铝合金中合金化元素的作用原理及铝合金强化途径。研究降低合金中Fe、Si、Zn含量,提高合金强韧性的方法及合金热处理强化的途径。
要把我国早日建设成铸造强国,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铸造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铸造行业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因此,加快解决我国铸造业存在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能源和资源消耗高、劳动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
中国铸造业要由大做到强,需有一些大而强和众多小而强的铸造企业。小的铸造企业做强才能做长,大的铸造企业做强,才能做大做长,并探讨了铸造企业做强的标准和途径。以成品率、出品率、尺寸精度、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环保节能达标率、技术开发投入、技术水平和利润率的高低等指标来判别企业的强弱。指出企业无论大小都需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形成专业化的制造优势。给出了战略选择的模式,以及许多成功的案例。